“現在,最大問題是,高價吸引來了很多‘人’,但他們卻都不那么‘才’。”
一位凡客管理人員曾向媒體透露,目前該公司隨便一個總監級負責人,都可以找到50萬元~100萬元年薪的工作。“這已經成為電商行業人才的通價。”
現在,六個月的工作經歷就可以標榜“資深”。
發自上海有幾個月在一些知名公司的工作經驗,就急功近利地想通過跳槽來提升自己的價碼,這樣的“南郭先生”在當今的職場中似乎越來越多,尤其在一些高端人才奇缺的行業。
近日,在IT業內瘋傳著兩個“段子”。其一是一條名為“電商人才泡沫嚴重:兩年工作經驗要百萬年薪”的新聞;其二是一條HR微博,大意是說,一個同樣“別無長物”的員工先是從百度混到阿里巴巴,再從阿里巴巴混到騰訊……“在哪家公司都以失敗告終,但都憑借上一家公司大得壓死人的名聲,得到了薪水更高、職務更高的新工作。”
“人才”困境
“給出約5萬人民幣的月薪,是因為他之前在阿里巴巴有過一年的工作經驗,而與當時的工資水平相比,現在的漲幅已經接近40%。”科德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級人力資源(HR)經理高以生說起半年前錄用的一名技術方面主管時,卻眉頭緊鎖。
高以生在上述公司擔任HR工作近二十年,是該公司出了名的“元老級”員工。雖然不乏經驗,且中國電子商務(電商頻道)市場這幾年正不斷壯大,但高以生的工作卻困擾不斷。
據高以生透露,用3萬元月薪招來的主管在職期間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都與工資大相徑庭。團隊對他的反對聲很大,因為除了把工作大多扔給團隊其他成員來做,在半年的工作時間里,從他手上丟失的客戶就有四個之多。
“鋪天蓋地的‘人才匱乏’、‘人才大戰’等字眼,已經讓許多所謂‘業內人’迷失了自我。他們因為身處在這個行業就挺直了腰桿,以為有了一年的工作經驗就是‘資深’。”針對這幾年在用人方面的困擾,高以生總結稱。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新近發布的監測報告稱,截至2011年6月,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到2.95萬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B2C)就達到3492億元,同比增長74.6%。
無疑,中國電子商務進入高速發展期的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想來分食一杯羹的人。然而,緊隨不斷壯大的市場就是人才難覓的困境。
“現在,最大問題是,高價吸引來了很多‘人’,但他們卻都不那么‘才’。”互聯網資深人士宮亞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當今“人才大戰”背后,越來越多“南郭先生”預示的是一場更可怕的人才“泡沫”隱憂。價“高”才不“高”對于用高價聘請來卻似乎“身無長物”的主管,高以生心生內疚:“公司的成本有點大,我十幾年的HR經歷竟然也一時被大牌公司的名頭給忽悠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麥考林管理層人員表示,“不少初創型的企業剛融到資,就會到各家公司‘挖’一些主管,而且他們往往會開出很嚇人的工資,通常是在原有基礎上翻倍,甚至有的還會承諾期權”。
對此,某電商行業公司總裁李鐘偉回憶,2000年時,新浪招聘一個新入職者,工資大約6000元。如今,B2C網站獲取一個類似職位的人得花上1.2萬~1.8萬的月薪。
在李鐘偉看來,眼下的電子商務的起薪“確實是有一點過”,不少B2C從業者的薪酬至少溢價了3成,有些地方甚至溢價了8成。
然而,與水漲船高的薪酬不成正比的卻是人才的技能水平。
淘寶商城上某知名美容行業類B2C公司蔡總經理最近也為招聘頗為頭疼。2007年,蔡的網店剛開張時,整個團隊只有兩個人,而如今卻已經擴張到一個擁有80余人的小公司,且去年的營業額達到數千萬元。今年年初,蔡從某知名傳統大公司的上線網站后臺以45萬年薪“挖”來了一個總監,但效果卻甚微。“可能是由于兩個行業的差距太大,原以為類似的技術,在我這里卻絲毫沒有起色,高薪有點打水漂。”
對于絕大多數電商公司而言,傳統的網絡招聘渠道雖有海量的簡歷,但很難幫助他們找到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更多是通過獵頭推薦。無論是自己還是依靠第三方的搜尋,主要的方式都不外乎“挖角”。而眾所周知,實現這種方式的最有效手段必然就是“高價”。
一位凡客管理人員曾向媒體透露,目前該公司隨便一個總監級負責人,都可以找到50萬~100萬元年薪的工作。“這已經成為電商行業人才的通價。”
現在的情況可能是,六個月的工作經歷就可以標榜‘資深’,靠著幾個大牌公司的名號不斷跳槽以獲得高薪。但事實上,這個交易只能為公司帶來兩個結果:多余的用人和更大的投入成本。”宮亞偉說。